首页 >日志 > 日志内容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器官移植营养支持

人在旅途 发布日期:2008-07-08 共826人围观
第十六节器官移植营养支持
【疾病及其营养代谢变化的特点】


1.肝、肠、肾、胰、肺和心等器官功能的慢性衰竭常伴随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病人器官移植术后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增加。
2.评定病人营养的标准包括体重、躯体测量、血浆蛋白水平、氮平衡和其它实验室检查。
3.器官移植(OT)后,由于手术应激、感染和激素的应用等原因常可导致病人产生高糖血症,而抗排斥药如CsA、FK506和激素均可抑制胰岛细胞功能和胰岛素释放,使病人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
4.胰腺移植者因缺血或排斥反应可致高糖血症,肝移植后由于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和三羧酸循环活性降低,可导致糖代谢能力降低,从而优先利用脂肪。
5.大量皮质激素的使用会导致肝移植病人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即使给予蛋白质2.0g/(kg·d),负氮平衡仍不可能避免。
6.肝移植术后14%~43%的病人出现高脂血症(主要是Ⅱb型高脂血症),其原因与激素和CsA的作用相关。与CsA相比,FK506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较小。

【营养支持原则】

1.在等待器官移植期间,病人的生理和营养状况可呈现恶化趋势。因此,术前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或改善营养状况,也有利于对某种器官终末期的治疗。
2.OT后近期内的营养支持目的在于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减轻分解代谢,促进伤口愈合,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轻组织损伤,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复。
3.术前营养支持的原则是增加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抑制脂肪和肌肉丢失,限制钠的摄入,减少水钠潴留。选用高浓度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配方,有利于防止肝衰竭病人的病情发展。
4.营养成分的选择取决于病人营养状况、体质、年龄、性别、代谢状态、是否存在感染、吸收不良或额外丢失等。

【营养支持实施要点】

1.除小肠移植病人外,其他器官移植病人在术前均能口服饮食,只有在病人不能进食时,才考虑放置鼻肠管或肠造口管。肠外营养适合于衰竭病人,也可作为其他器官移植病人术前营养的补充(即PPN)。
2.OT后的营养支持途径取决于移植器官的种类、移植器官的功能、肠道的功能和病人饮食的能力等因素。肾移植病人术后第2天即可恢复饮食,而小肠移植病人需肠外营养支持1~2周,有的需要3周才能恢复饮食。其他器官移植病人,术后3~5天即可正常饮食。但当并发肠梗阻、胰腺炎、乳糜腹水和肠瘘时,则需TPN支持。
3.术前体重减轻的OT病人,能量供给为1.5 ×BEE或35kcal/(kg·d),蛋白质的供给为1.3~2.0g/(kg·d)。
4.OT术后营养素需要:热量供给为(1.3~1.5)×BEE,或30~35kcal/(kg·d)。其中糖类占非蛋白质热量的50%~70%,脂肪乳剂占30%一50%。蛋白质的供给量为1.5—2.0g
/(kg·d)。
5.根椐机体生理需要量和丢失量,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另外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6.肠外营养液中可加入谷氨酰胺二肽制剂(力太)100ml,小肠移植后尤为重要,可防细菌移位。移植后的肾功能未恢复正常时,慎用谷氨酰胺。
7.小肠移植术后的肠造口排出量可达4L/d,因此需要额外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的丢失。此外,还需补充碳酸氢钠和微量元素。
8.移植术后由于环孢素类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可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针对上述并发症需作合理营养调整及药物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刘敦贵)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