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志 > 日志内容

心灵营养---对治“我执”的方法

朗天 发布日期:2018-09-12 共1285人围观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好吃的、“我”的好玩的、“我”的漂亮衣服----“我”的东西;“我”的爸爸妈妈、“我”的亲朋好友、“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的人际关系;“我”的钱,“我”的房,“我”的车,“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的财富名利;“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经验、“我”认为,“我”这样做---“我”的意识与行为。

换句话说,我们就是围绕“我”为中心而成长的,自然也根深蒂固;然而随着不断的成长与成熟,我们发现世界之大,事物繁杂,浩渺宇宙之中,“我”又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这时就出现了两个方向的选择,一种是为了渺小的“我”能够继续显示足够的存在,继续维持大“我”为中心,更加执着拼尽全力去追求生命成长中所习惯的“我”的所有,另一种是将小“我”逐步尝试放下,寻求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变幻世界、无常人生,去追求真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人类的智贤们提醒我们,前者我执的持续强化,无疑会更加重我们的烦恼、困惑,不断的持续追求“我”的所有,比如物质的欲望和需求不但没有满足的一刻,反而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幸福快乐也会在这种无尽追逐中离我们渐行渐远,生存的方式不等同于生命的意义。

如何在生存和价值中达到平衡呢?对于生存方式而言,少欲知足是一个原则,对物质和生活条件的追求够用就好,大可不必追求过分过奢的享受;对于生命价值而言,自利的同时能够利他,应该是最基本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从“我”的中心中,稍稍撤出一点点,逐渐破除这样顽固的“我”的执着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人际往来中,尝试先从去掉“我”字开始,例如,口语表达中的“我”尽量逐步减少,书面文字中的“我”尽量用我们、大家等代替,等等,这样慢慢习惯以后会发现“我”想、“我”认为、“我”觉得、“我”的认识等等“我”的所有会一天天慢慢减少,对听者而言,你的见解认识不再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我”中,同样一句话,去掉“我”,可能让人更容易接受,说服力也许更强。同时,在这样的行为习惯慢慢形成的过程中,会发现“我”在逐渐慢慢淡化,思考事物的维度、空间和范围逐渐在扩大,因此,这个简单的方法是对治我执的一个可行有效手段。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多数人在面对其它人的困境、问题和障碍的时候,出于善意,会热心的讲述“我”在这种情况下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更进一步的是,“我”在同样的处境下,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和麻烦?类似的言语有很多,比如“我在同样的情况下,怎么就没有问题?”“我碰到这件事,我这样的解决就很好啊”,“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没事儿,为什么你就有事?”“我的孩子是这样管的,就非常好啊”,等等,总之无意之中、言外之意,你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有问题了。其实,“我”和他是有天壤之别的,在同样的问题上,不一定适用同样的解决方法,而这样“我执”下的建议和思路对他人来讲,一般意义不大,往往也帮助不了他人真正解决问题,也许有时候反而会给求助者或倾听者更多的压力或更多的烦恼。因此这种情况下,更多的理解、宽容和耐心,可能是求助者更容易接受和真正需要的,至于方法,如果有的话,去掉“我”的方案有可能更有效更直接。

行为的持续修正,在人不长的一生中是片刻离不开的,应该可以从去掉“我”开始。

从迈康智源医学研究院关于功能行为医学及行为管理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中,从赵卫伟院长前期发表的博客文章中领悟到这样的启发,而这样的研究正是从精神、意识、心理、行为的高度上,从根本源头上解决人类身心健康问题的有益探索,对于这样的价值,对于这样的勇气和担当,致以敬意,期盼继续,并予加油!!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