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资讯 >行业新闻 >内容页面

<医疗价值链的中美对照>与发展

迈康网编辑 2018-07-12 共3926人围观

编者按:

医疗价值链的中美对照,是来源于网络(20150509日虎嗅网,原文作者:张遇升,医学博士,移动医疗观察家,杏树林CEO)的一篇文章,对此,迈康网针对三年类的市场变化,进行分析。 

原文:

    在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可谓齐头并进。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6席。而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领域,中美差距却比较大。比如,在美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十家(比如Athena HealthEpocratesCastlight),中国尚无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呢?

l    用户方面:

-患者为主 VS-患者、医生、医院三分天下

    在用户方面,中国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把患者或健康人当作业务的中心;

    而在美国,为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服务的企业却是三分天下。

    中国医疗的主要瓶颈是患者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以试图通过互联网打通这个“途径”的公司不少。

    而在美国,患者获得医生的服务不难,最主要的问题是费用高昂、效率低下。

而对于美国的医生和医院来说,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提升医疗质量,是刚需,因而,为之服务的企业很多。

 

迈康云出现带来的改观:

迈康云的用户不仅有患者,同时还有医院、以及临床科室的医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多种角色。

当前医学界提倡的多学科协作(MDT)已经多年,但是在医院内仅仅实现的是临床科室间的多学科,“新医学模式”中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模式,在医疗体系乃至健康干预体系的角色分配中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参与。

因此,迈康云的出现不仅仅是面向大众患者,同时也面向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中的专业人员,以及非医疗领域但是相关于健康干预领域的专业人员。

l    医疗系统发展:

-注重提供就医途径 VS -注重医疗质量提升

  在中国,移动医疗企业都爱采取“平台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患者、医生、医院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医生-患者或者医院-患者之间的“嘀嘀打车”,解决患者信息不对称和就医难问题。

    而美国则更多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比如,2014年全美融资额最高的几家医疗互联网企业,NantHealth(1.35 亿美元)Flatiron Health(1.3 亿美元)Alignment HealthCare(1.25 亿美元),都有这个特点。

    总的看来,中美还处在医疗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

    中国更注重于提供就医途径,

而美国则注重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控制成本。 

迈康云出现带来的改观:

原文分析的十分到位,当前我国医疗现状缺失的是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医疗改革,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究竟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迈康云的服务体系模型是迈康智源医学研究院的“医疗活动服务品效模型”而设计

当前医疗活动不仅仅需要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同时社会适应性问题、心理问题也需要进行,高品质医疗活动带给患者的价值应当不仅仅是生命的长度,同时生存的质量与生命的意义也是当前患者所关注的重点。

从医疗业务的开展中,单病程、单学科的临床治疗已经满足不了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多目标-多学科-疾病全病程的综合干预业务,才是现阶段医疗活动转变的重要节点。而这恰恰是迈康云所能提供的。

l    医疗服务的价值链:

-“桌下规则”  VS -流程透明

    医疗服务的价值链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很长。

    价值链的上中下游有没有良好的整合和互动,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中国,医疗服务的价值链涉及的成员很分散,很多价值传递还在“桌子下面”,缺乏良好的信息交互的途径。

而美国则已经基本实现了端到端的整合。例如云端电子病历服务商Practice Fusion,提供了从医生转诊、在线诊断报告查看到开具处方的整合。探求背后原因,美国医疗服务部门的私有化程度高,进入的政策门槛较低,因而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得以蓬勃发展;而中国医疗体系归政府所有,较为分散,所以整合起来存在很大困难。不过,这些差别也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和移动医疗创业的机会。

 

迈康云出现带来的改观:

在医疗服务价值链上,迈康云不仅给医疗价值链的上下游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迈康云创新的业务模式,将价值链上的成员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规范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迈康云并而不是单一的提供平台者。

迈康云的总体目标是为平台上的每一位成员带来价值,同时也包括了价值链成员、患者、医生、健康专业人员、医疗机构。

l    技术方面:

-技术移植 VS -技术革新

在技术方面,中国创业企业大多应用现有成熟技术,从其它垂直领域移植到医疗行业。而美国企业则比较多致力于实现技术方面的真正革新。

比如,前文提到的Nant Health,在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数据(例如电子病历、基因组数据、临床试验),如何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并提供反馈,以及在移动设备上高速传输大数据量数据,都有不少技术突破。

而在这个领域的创新方面,中国的移动医疗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迈康云出现带来的改观:

当前健康干预领域(包括疾病干预)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了临床医学,先进的医疗机械、药品等。

而迈康云,依据WHO-FIC(国际健康分类家族)的理论基础,根据中国当前的医疗现状中出现的问题,首次提出患者的功能问题以及行为问题。

针对功能问题,迈康云有独立的评定、诊断、干预、监测与评估技术,已现有的健康干预理论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的延伸和发展。

针对行为问题,迈康云针对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问题进行了分类,并且进行术语话,将患者的行为问题进行细分,并且进行PES诊断,针对不同病因、症状以及表现的行为问题进行个体化的干预,将行为干预体系化。

l    商业模式:中-患者支付 VS -多方支付

跟中美医疗体系价值链有关,中国移动医疗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成熟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尝试患者直接付费的方式,但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还有待验证,医药企业的E-marketing模式也有天花板。

而在美国,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院和医生诊所都是支付者,患者个人付费的情况反倒很少见。

迈康云出现带来的改观:

      迈康云基于医疗机构现阶段的现实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A、降低药占比:特医食品处方开具规范的建立,合理化临床营养治疗的处方选择

B、供应链合法合规增值:增值方式:拓展新的功能行为诊疗的业务品类,从而带动该方向的产品供应链,联合产品供应商共同建设规范的特医食品的新市场。

C、新学科建设与区域示范的需求:基于山西省地方标准的实施,给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临床营养学科建设服务。

通过导入“MK-MIS迈康临床营养业务系统”进入医院,组织整合非药品供应商和学科建设咨询企业围绕高品质的医疗活动(全病程-多学科-综合干预)提供给医院和医生增值利益(功能行为诊疗业务技术、疾病治疗活动的管理业务、学科建设的解决方案+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创新型的供应平台的建设,实现非药品的供应平台收益,在医教研服供应链上的新产品的推广及非推广技术输出的收益

l    保护隐私方面:中-安全隐患 VS -隐私保护

在美国,保护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移动医疗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很多创业企业都会按照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的要求来做。比如,在公司设立首席合规官,员工进行HIPAA培训,隐私信息加密等操作。中国因为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用户习惯、价值链等因素的差异,中美移动医疗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较大的不同。盲目照搬美国移动医疗的产品及服务,在中国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现有的很多移动医疗的产品都把目标客户定位于患者,努力搭桥。

    而笔者认为,在中国,如果不解决高质量医生数量少、相对效能低的问题,无论蛋糕怎么切,还是会不够。在医患供需严重不匹配的市场,医生用户才才是移动医疗业务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来源。切入医生这一细分市场,为医生提供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在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和其他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增加产出,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服务供给,进而服务更多的患者。

写在最后:

2014年互联网医疗开始在中国兴起,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额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而到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之后,又快速冷却,到2016年,融资额降到了39亿美元。

在如此烧钱的背后和如今依旧排号难,三甲医院万头攒动,似乎如此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医疗并没有给大众患者带来太过明显的改观。

糖尿病患者依旧在被起伏不定血糖以及并发症而频繁入院,恶性肿瘤患者依旧在手术后和大剂量的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痛苦不已,肾病患者依旧在为高额的透析费用东拼西凑,肥胖患者依旧在坐着体重的过山车……

不禁反思,提高当前医疗服务水平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一直被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已经不在新,是因为它的“新”仅仅停留在每个人的嘴边,而大多数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却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时代,而院外大批的患者在不规范的自主康复期中摇摆不定、一步步靠着“久病成良医”的一点点念头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是什么?

“以患者为中心”其中说明了,患者是一个人,是人机会有行为,因此,在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中,不仅仅应当有患者的病,同时也应当有患者的行为,患者的心理,患者的社会适应性。

而在医疗服务的品类中,恰恰缺少了对患者行为,患者心理,患者社会适应性的干预。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互联网+医疗”的着力点。

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的限制,拓宽“医疗”的干预范围,强调患者的“主动健康行为”才有可能真正的将“互联网+医疗”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干预活动”联系起来。



您可能还想看
推荐网站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