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资讯 >技术交流 >内容页面

“互联网+”时代的医生团队

迈康网编辑 2016-04-25 共3150人围观

  不管互联网医疗做什么,都离不开医生。三医联动,以医疗为核心,医保、医药都是围绕医疗转。而在医疗方面,医生就是主力军。因为都逆向地影响着医生的医疗行为,医生也影响着民众的健康和政府的主张,所以医改的核心就是医生。李斌主任在今年两会提出,“互联网+”提升医疗水平。其实,这说的就是医生。我们从中也领悟到,医改需要各方联动,而联动的工具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改供给侧还是改需求侧?

  如今,“互联网+”进入健康医疗领域,炒作的概念非常多。有的平台拥有大量的客户群,因而提出要改变现状的格局;有的医生干脆自己行动,把医生群体集合起来,由医生集团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出售”服务;还有的主攻医院管理……无论结果如何,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关键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数据互联互通,而不是传统的市场瓜分、建立“集团军”。目前,要使数据互通,使“互联网+医疗”落到实处,瓶颈则在于政策的松紧度。

  我们也要注意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供给侧改革。在过去7年的医疗改革中,许多政策更多的是从刺激需求出发。这是从纯经济的角度,以投入“拉动”医疗内需的改革方式。虽然在新医改的7年里,医院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的产值突飞猛进,可惜,这不应该是医改的目的,也不是好现象!医学的目的是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不是建设医院,甚或疯狂扩张。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基本医疗还是高端医疗,用“拉动内需”来实现医疗改革的目标是片面的、不恰当的。最近,中国社科院做出的一个报告提出,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的表现就是病人越来越多,医疗总费用越来越高,政府的投入和老百姓的花费都增长。其实,政策导向应该是解决预防的问题,但是预防和治疗是一对矛盾。预防做得好了,就不可能拉动医疗的内需。

  从其结果看,“互联网+”更多地应该运用在疾病预防与基本医疗上。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能“拉动内需”的,因为它使很多技术容易获得,很多就医流程简单化,使患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医生,使医生找到更合适的病人,形成互联网式的预防、医疗、康复、养老新生态。

  因而,供给侧的改革无疑是在生产方式、生产力解放和效率上发挥作用。只有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解放了,不是依医院等级,而是借助互联网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而流动,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健康医疗”是医护人员的光明前景。

  “互联网+医生团队”是强强联合

  供给侧的变革不仅涉及公立医疗机构,还必须考虑民营医疗机构。因为即使现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同在一个刺激需求、过度医疗的市场上竞争,但是当理顺之后,二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医生团队”或者说“医生工作室”、“医生集团”都应该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主力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解放。

  如果要全面施行当前医改主推的分级诊疗,则需要两把钥匙——人事制度改革和支付制度改革。在这方面,医生团队的出现可能会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是推动行业进化的一只鲶鱼。

  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医改目标,“三医联动”的重点在于“联动”。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联动呢?除了政策基础外,“互联网+”也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

  对于健康医疗行业,医生团队和“互联网+”都是新兴事物,但也不只是高端医疗的服务形式,关键在于把医生、患者、机构这三大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相互之间的内应力,从而在推动健康医疗新常态的“流程改造”上发力。

  (廖新波,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
您可能还想看
推荐网站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