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到内分泌科进行就诊,大夫说“现在血糖略高,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不需要用药,建议回家后注意饮食、适量运动即可”。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的第一感觉是我的病不严重,平时注意吃喝就可以了。但是过了几年,患者诊断糖尿病了,而且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虽严格治疗,但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以上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人们往往到了疾病的严重状态才会重视,自身没有参与感。那在出现健康问题而未达到疾病诊断时,我们自己可以做哪些呢?答案是:个人健康诊疗。
什么是个人健康诊疗?
健康主体对自己的非疾病健康问题,利用专业的工具进行日常化的观察、记录、分析、用CFB语言形成诊断,利用非临床医学途径进行干预,以达到健康主体非疾病健康问题的解除或减轻。
区别于疾病分类,CFB健康分类主要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相对于疾病诊断的专业性来说,功能行为健康分类的语言简单明了,完全适宜个人和家庭自助应用。
疾病诊疗的时代,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业务,都不会支持个人诊疗,原因在于疾病诊断的语言,只能由医生掌握,药物治疗的处方,也只能由医生掌握。然而,健康诊疗的时代,健康问题的诊断支持个人自助应用,知识学习(宣教干预)、能力养成(咨询干预)、环境改造(咨询干预)、营养治疗等治疗和干预行动,同样支持并鼓励个人自助应用,这样的改变,是医学思想的改变!